校训“逊志时敏”的历史脉络        吴春胜-铜陵市二中第二中学
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教学研究 > 教研成果

校训“逊志时敏”的历史脉络        吴春胜

发布时间:2017-03-16 点击数: 字号:- 小 + 大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

校训“逊志时敏”的历史脉络

吴春胜

2016年9月,“逊志时敏”被确立为我校校训,戴荣校长在2016年度市直学校校长培训班上的发言《当校长关键要做好三件事》中曾提及校训的源流。发言中指出,应该到历史中找寻校训,初步考虑就是“逊志时敏”,因为韩国钧先生曾将我校校名改名为“时敏中学”。时敏,出自《尚书·说命下》:“惟学逊志,务时敏”。 “逊志时敏”已经成为一个成语,意为谦虚好学,时时策励自己。《时敏中学校歌》也有与时俱进、敏于行讷于言之意。

为了梳理校训“逊志时敏”的历史脉络,我们必须回答三个问题。《尚书》是一本什么书?《尚书·说命下》讲了些什么?韩国钧先生是谁?

一、《尚书》是一本什么书

《尚书》是一部古代的重要文献。为什么叫《尚书》呢?《苟子·劝学篇》说:“书者,政事之纪也。”许慎《说文解字·序》说:“着于竹帛谓之书。”因此,书是写在竹帛上的政事记载。这种政事记载原来就称为《书》,汉代又叫做《尚书》,见于《史记》的《五帝本纪》、《三代世表》和《儒林传》。王充《论衡·正说篇》中解释说:“《尚书》者,以为上古帝王之书。”马融说:“上古有虞氏之书,故曰《尚书》。”尚被解释为上,《尚书》被解释为上古的史书。这部书在古代很受重视,曾经尊称为经,又称为《书经》。

《尚书》是古代的历史文献,在先秦篇数很多,相传有几千篇,孔子删为百篇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:“《书》之所起远矣,至孔子纂焉。上断于尧,下讫于秦,凡百篇而为之序。”这百篇本成为《尚书》的第一个本子。

秦国有一个叫伏生的博士,专讲《尚书》。秦汉之际,天下大乱,伏生把《尚书》藏在屋壁之中。汉代初年,伏生找寻所藏《尚书》,只得二十八篇。可能由于篇数的分合不同,又称二十九篇。《史记·儒林传》说:“秦时焚书,伏生壁藏之。其后兵大起,流亡。汉定,伏生求其书,亡数十篇,独得二十九篇,即以教于齐鲁之间。”可见汉代初年,百篇之书多数散失了,只剩下二十多篇。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,是用汉代的文字写的,因此叫做《今文尚书》,这成为《尚书》的第二个本子。

《今文尚书》经过数代传到了欧阳高、大夏侯胜、小夏侯建,在汉武帝时立为国学,一直传到东汉末年。晋代永嘉五年(公元311),匈奴族刘聪攻入洛阳,晋怀帝被虏,社会大乱,晋朝所藏图书严重损失。欧阳高、大小夏侯三家的《今文尚书》全部丧失,民间也无法找寻,《今文尚书》终至失传。

汉武帝末年,鲁共王拆除孔子住宅,又发现一部《尚书》,它是用古代文字写的,所以叫做《古文尚书》。这部《古文尚书》被孔子后裔孔安国得到,他把这部《古文尚书》依照古文字的形状写成隶书,所以又称隶古定本,这成为《尚书》的第三个本子。

这部《古文尚书》多出十六篇,孔安国没有说解。东汉时贾逵替它作训,马融作传,郑玄作注,也只解释二十九篇,其余各篇没有解释,也没有流传下来。《古文尚书》只传习于民间,影响较小。汉平帝时,刘歆爱好古文学,建议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,《古文尚书》终得承认。但历时不久,东汉初年即被取消。经此过程,《古文尚书》虽然没有被立为国学,但学习的人很多,在学术界逐渐产生影响。在杜林、贾逵、马融、郑玄等人的提倡下,《古文尚书》终于盛行起来。永嘉之乱,《今文尚书》失传,剩下来的就只有《古文尚书》,至南北朝,依然盛行。到唐代,《古文尚书》被伪《古文尚书》压倒,失传了。

东晋元帝时候(公元317322),豫章内史梅赜向元帝献了一部《孔传古文尚书》。这部书的经文共有五十八篇,其中三十四篇的名称同当时流行的郑注本相同。除《舜典》无注外,其余都有注。书前有序,为孔安国所写,详述其得书和作传的情况,这成为《尚书》的第四个本子。

这个本子从梁朝开始流行,在学术界逐渐取得优势,最终压倒郑玄的注本。唐朝初年制定《五经》标准读本,采用了这个本子,后来孔颖达等作《五经正义》,也采用了这个本子。由于国家的承认,这个本子流传下来,清代的《十三经注疏》本也就采用了这个本子(据前人考证,这个本子不但二十五篇经文是伪造的,而且它的全部注解和序文也是伪造的)。

孔安国的《古文尚书》亡于唐朝,只有梅赜所献的《孔传古文尚书》一直流传到现在。

这部书按时代分为四大类,计有虞书五篇:尧典、舜典、大禹谟、皋陶谟、益稷。夏书四篇:禹贡、甘誓、五子之歌、胤征。商书十七篇:汤誓、仲虺之诰、汤诰、伊训、太甲(三篇)、咸有一德、盘庚(三篇)、说命(三篇)、高宗肜日、西伯戡黎、微子。周书三十二篇:泰誓(三篇)、牧誓、武成、洪范、旅獒、金縢、大诰、微子之命、康诰、酒诰、梓材、召诰、洛诰、

多士、无逸、君、蔡仲之命、多方、立政、周官、君陈、顾命、康王之诰、毕命、君牙,囧命、吕刑、文侯之命、费誓、秦誓。

这本书的情况就是如此。

二、《尚书·说命下》讲了些什么

《说命》共计上、中、下三篇,《古文尚书》中并没有,在梅赜所献的《孔传古文尚书》中才首次出现。《孔传古文尚书》的序中记载:“高宗梦得说,使百工营求诸野,得诸傅岩,作《说命》三篇。”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帝武丁即位,思复兴殷,而未得其佐。三年不言,政事决定于冢宰,以观国风。武丁夜梦得圣人,名曰说。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,皆非也。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,得说于傅险中,是时说为胥靡.筑于傅险。见于武丁,武丁曰是也。得而与之语,果圣人,举以为相,殷国大治。故遂以傅险姓之,号曰傅说。”由此可见,《说命》是商王武丁任傅说为相的命辞,同时也记述了傅说对武丁的进言,要求武丁遵循奉行天道、借鉴旧法、任贤为官的为君之道。

《尚书·说命下》的原文如下:

王曰:“来,汝说! 台小子旧学于甘盘,既乃遁于荒野,人宅于河,自河徂亳,暨厥终罔显。 尔惟训于朕志,若作酒醴,尔惟麴蘖;若作和羹,尔惟盐梅。 尔交修予,罔予弃;予惟克迈乃训。”

说曰:“王! 人求多闻,时惟建事。 学于古训乃有获;事不师古,以克永世,匪说攸闻。 惟学逊志,务时敏,厥修乃来。 允怀于兹,道积于厥躬。 惟教学半,念终始典于学,厥德修罔觉。 监于先王成宪,其永无愆。 惟说式克钦承,旁招俊义,列于庶位。”

王曰:“呜呼,说! 四海之内咸仰朕德,时乃风。 股肱惟人,良臣惟圣。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,乃曰:‘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,其心愧耻,若挞于市。’—夫不获,则曰:‘时予之辜。’佑我烈祖,格于皇天。 尔尚明保予,罔俾阿衡专美有商。 惟后非贤不义,惟贤非后不食。 其尔克绍乃辟于先王,永绥民。”

说拜稽首,曰:“敢对扬天子之休命!

翻译为白话文就是:

   商王武丁说:“来啊,傅说! 我过去曾向甘盘学习,不久就躲避到荒郊野外,入居黄河边,又从黄河边前往亳邑,以至始终没有显着的进步。你教导我立志,就像制作甜酒,你就是发酵用的酒曲;就像调制美味的汤,你就是盐和醋。你多次指教我,不抛弃我,我定能按你教导的去做。”

傅说说:“君王! 人人都要求博闻广识,这是想有所作为。学习古代贤人的教导才有收获,做事不效法古代贤人,而能长治久安,傅说我没有听说过。只有学习,使心志谦逊,专心且时刻努力,才能具备一定学识。诚信记住这些,道就会在自己身上积累下来。教是学习的一半,学习在于自始至终念念不忘,这样自己德的修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。借鉴先王的成法,将永远没有过失。傅说我因此能够恭敬承奉王的旨意,广招杰出的贤才把他们安排在各个职位上。”

王说:“啊,傅说! 天下四方都仰慕我的德行,这是你教导的结果。手足完备才是正常的人,拥有良臣才算是圣君。从前先王总领百官的保衡伊尹使我先王兴起,他却说:‘我不能使自己的君王像尧舜那样,心中惭愧羞耻,就像在集市上挨鞭打。’如果有一个人没有得到安置,就说:‘这是我的罪过。 他辅佐我们成就功业的祖先成汤,功名升至皇天那里。希望你努力辅佐我,不要只使阿衡一个人留美名于商朝。君王没有贤臣,天下得不到治理,贤臣没有君王,得不到任用以获得食禄。你要能够让你的君王继续先王的事业,长久安定人民。”
  傅说行跪拜叩头大礼,说:“我冒昧地对答这些话,为的正是显扬天子您美好的教命。”

《尚书·说命下》讲的就是这些。

三、韩国钧先生是谁

民国十六年(1927年)四月六日,军阀孙传芳的军队入城,时任省立代用中学校长的袁祖成英勇就义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四月,决定组织新校董会,公推时任江苏省长的韩国钧先生为私立时敏中学董事长,时敏二字即取自《尚书·说命下》“惟学逊志,务时敏,厥修乃来。”

    今天,“惟学逊志,务时敏,厥修乃来。”已经成为一个成语“逊志时敏”, 据蔡沈集传的记载,“逊,谦抑也。务,专力也。时敏者,无时而不敏也.逊其志如有所不能,敏于学如有所不及,虚以受人,勤以励己,则其所修,如泉始达,源源乎其来矣。”也就是谦逊好学,时时策励自己的意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(19001935)姓名中的“志敏”二字也出自“逊志时敏”,后来,19351月因叛徒出卖,方志敏同志被捕,狱中坚贞不屈,同年7月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,烈士的鲜血践行了其“逊志时敏”的革命精神。

    穿过历史的重重帷幔,感知烈士被难鲜血的温度,校训确实来之不易,倍觉珍惜。越过时空,聆听厚重的校歌,勖哉同学,鍜乃砺乃,东亚正风云。”回到泓园,呐喊我们的愿景,“秀出东南,从此起航,卓越争四星。”

(编辑:cswu)

相关信息
铜陵市二中第二中学网络中心制作维护 地址:江苏省铜陵市二中迎春东路9号 邮编:225300
电话:0523-86213120 电邮:jstzez@163.com
苏ICP备05003838号-1  您是本网站第位贵宾!谢谢您的浏览!